南海网9月22日消息(记者 周静泊)9月22日上午,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专题论坛之一——期刊数字化发展论坛在海南海口举行。全国各地期刊界的专家学者、企业代表共同围绕“办好一流学术期刊,加强学术平台建设”主题,探讨如何以创新为驱动力,用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新质生产力赋能期刊数字化转型,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。
活动现场。记者 汪承贤 摄
建设高水平支撑平台 破解“两头在外”问题
近年来,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推动下,我国高水平科技期刊的数量与影响力指标显著提升。2023年,我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一。不过,我国基础研究题目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、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、取得成果再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,“两头在外”的问题长期存在,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任重道远。
在分享中,《中国科学》杂志社总经理王志欣分析道,受制于出版资源分散,学术定位和学科布局缺乏总体设计、学科范围和学术定位同质化严重,出版形态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等原因,在世界范围来看,中国科技期刊行业总体偏弱,缺少自主品牌的高质量国际传播平台。
“要从根本上解决‘两头在外’的问题,需要我们加强平台建设,培育更多世界一流期刊,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、影响力、竞争力。”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表示,质量以内容为先,内容以创新为要,学术平台是连接学者期刊和读者的桥梁和纽带,是期刊出版传播的重要载体,应从抓好建设指标、完善评价体系、加强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,提升学术平台整体质量。
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在论坛上致辞。记者 汪承贤 摄
王志欣也认为,目前中国具有CN号的英文期刊,逾八成都是靠与国际出版商合作,“借船出海”,这不利于保护自主知识产权,也不利于推动经营模式、出版模式转型。以平台为抓手,带动集群化发展,是解决中国科技期刊“小、弱、散”问题的重要途径。
内容为体技术为翼 促期刊业加速转型
在论坛讨论中,数字化智能化发展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,促使期刊业加速向知识服务转型成为共识。
“大数据AI大模型、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,为期刊融合出版向纵深推进提供坚实科技支撑,也深刻改变了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、传播方式以及评价方式。这一变革不仅为学术期刊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也对其内容质量、服务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”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董毅敏说,期刊出版业应坚持内容为体,技术为翼,加快推进期刊出版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,积极探索网络首发出版,增强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,提升论文传播功能与创新价值。
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董毅敏在论坛上致辞。记者 汪承贤 摄
王志欣在分享中透露,国际出版商已经将AI技术应用于寻找选题热点、来稿筛查、寻找匹配审稿人、科研绩效分析与评估等方面。在利用新技术、新手段提升出版能力上,《中国科学》杂志社的探索已经取得不少正反馈,推出的“听文献/AI秒读”,实地采访请作者现身说“文”等产品得到受众好评。
“出版的本质是知识服务,核心价值是个人知识社会化、无序知识有序化,AI将重构出版流程和模式。”同方知网数字出版中心(数据要素产业运营中心)总经理谢磊说,人工智能已经参与到创作、出版与用户获取信息等环节,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为期刊出版带来了内容生产数量大量增加、AIGC生成内容真实合法性有待审核评估、作者署名权版权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。
活动现场。记者 汪承贤 摄
“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是为出版工作提供辅助功能,它也为推动期刊产品多样化,特别是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方面提供强大动能。”吴尚之建议期刊界因势利导,加快前沿技术应用落地,在积极拥抱技术变革,建设高起点、高水平学术平台的同时,共同研究解决新技术提出的新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