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也是钓鱼发烧友,同时又是资深吃货,那这篇文章可千万别错过,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!
以前在农村,有些鱼简直是家常便饭,但现在可要注意了,一不小心就会“踩雷”!因为近年来,不少常见鱼已经荣升为保护动物,再也不能随便钓随便吃了。要是被抓到,那可就摊上事儿了。
接下来,小编就带大家盘点一下,那些以前常见,现在却成了保护动物的五类鱼,看看有没有你眼熟的,或者是你最爱的下酒菜。
岩鲤,江湖人称岩原鲤,是鲤科原鲤属的“扛把子”。它在民间可是个“百变大咖”,人送外号黑鲤鱼、墨鲤鱼等等,数都数不过来。它的肉质鲜嫩,在市场上可是相当有名的,听说人工养殖的岩鲤在某些地方能卖到500块一斤,简直是“鱼中贵族”啊!
岩鲤可是咱国家独有的鱼类,主要生活在长江上游和它的那些支流里。每到繁殖季节,它们就要长途跋涉,迁徙产卵。可是近年来,由于河流上建了不少大坝,岩原鲤的“回家之路”被堵得死死的,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繁殖,导致野生的岩鲤越来越少了。
为了保护岩鲤,2021年12月,农业农村部把岩鲤列入了第三批《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》,妥妥地成了“国家保护对象”。岩鲤和普通的鲤鱼长得非常像,唯一的区别就是它全身黑不溜秋的。所以,下次钓鱼的时候可要看清楚了,要是钓到了岩鲤,赶紧放生,千万别惹麻烦!
松江鲈,江湖人称“四鳃鲈鱼”、“花花娘子”、“花鼓鱼”。作为近海暖温性底层洄游鱼类,人家可是很“恋家”的,主要生活在近海沿岸的浅水区和那些与海相通的河流里。
松江鲈鱼,一听名字就知道是松江的“扛把子”,在上海滩那可是相当有名气的。“中国四大淡水名鱼”之首,“江南第一名鱼”的称号可不是白叫的!
松江鲈鱼肉质鲜美,是许多老饕的心头好。历史上,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对它赞不绝口,甚至在《后赤壁赋》中留下了“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”的诗句。但是现在,松江鲈鱼已经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,想吃也吃不到了。
不过,各位吃货也别灰心,现在松江鲈鱼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养殖。想吃的话,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购买,千万别打野生松江鲈鱼的主意!
芝麻剑鱼,猛一看像鲶鱼,但仔细一看,它的皮肤上布满了像芝麻一样的黑点,不认识的人还以为是“变异鲶鱼”呢。其实,它的学名叫斑鳠,是鲿科鳠属的一员,有些地方也叫它魽鱼、芝麻魽、白须魽等等。
芝麻剑鱼在广西可是相当常见的,尤其是在柳州,那可是餐桌上的“常客”。清蒸芝麻剑鱼,味道鲜美至极,让人回味无穷。
然而,乐极生悲。正是因为芝麻剑鱼太好吃了,导致野生芝麻剑鱼被大量捕捞,数量急剧下降。于是在2021年2月新调整的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上,野生芝麻剑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所以,以后在野外看到它,可别再动歪心思了,不小心钓到了也要赶紧放生,千万别贪图口腹之欲!
大理裂腹鱼,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云南大理洱海的“地头蛇”。作为大理的特产鱼和云南的一张名片,大理裂腹鱼的肉质肥厚,脂肪含量高,营养丰富,肉味鲜美,在吃货界可是相当受欢迎的。
更厉害的是,大理裂腹鱼的鱼籽也能吃,可以做成鱼籽酱,想想就流口水。而且,它的鱼肉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,具有滋补、止血、解毒的功效,简直是“鱼中极品”!
也正因为大理裂腹鱼的经济价值太高,导致野生裂腹鱼被大量捕捞,数量锐减。早在1989年,它就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并在2002年又被列入《云南省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》,妥妥地成了“重点保护对象”。
鳇鱼,学名叫达氏鳇,长相奇特,身长一般在2米到5米之间,头部呈三角形。它们主要生活在黑龙江、乌苏里江、松花江下游水域,是一种体型庞大的肉食性淡水鱼,最大的能长到1000公斤,简直是“淡水鱼王”!
鳇鱼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,被称为“水中大熊猫”、“淡水鱼王”,可见其珍贵程度。
在过去,鳇鱼还是比较常见的。它全身都是宝,鱼皮、鱼骨、鱼肉、鱼肝、鱼卵都能吃,尤其是鱼卵,被誉为“黑色珍珠”,价格极其昂贵,渔民们也把它叫做“软黄金”,可见其经济价值之高。
然而,由于种群数量少、幼鱼成活率低、过度捕捞等原因,如今鳇鱼已经濒临灭绝。1998年,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鲟鳇鱼认定为濒危物种,它们需要我们的保护。
爱护环境,保护大自然,人人有责。以上这五种鱼,虽然都是难得的美味,但在人类的贪婪欲望下,如今都走上了被保护的道路。当然,需要我们保护的野生动物远远不止这些。
作为普通人,我们能做的就是不乱捕乱捞,不违规钓鱼。如果遇到不认识的鱼,一定要第一时间放生,准没错!最后,送各位钓鱼爱好者一句话:“长得怪,判得快;长得丑,判得久”,“奇鱼、怪鱼”一定要远离!